詐騙集團手法花招百出,統計最近5年,詐騙案件數持續攀升,財損金額到2024年已經高達502億,是5年前的11倍。
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,僅 2025 年 5 月一個月,台灣遭詐騙的總金額就高達新台幣 87 億元。其中以假投資詐騙為最大宗,金額高達 44 億元,假交友詐騙則以約 14 億元位居第二,假冒檢警詐騙則以 11 億元緊追在後。
詐騙問題依然是社會的嚴峻課題。去年政府三讀通過打詐新四法,詐欺犯罪最多關12年,最重罰3億元,但第一線警方,卻面臨人力不足的困境。
現今的詐騙手法早已超越傳統電話詐騙,轉向假投資平台、虛假 AI 廣告、社群媒體釣魚訊息、衍生進階假代辦盯上地政漏洞等新型態。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人仍抱持「詐騙集團只是亂槍打鳥」的迷思,實則不然。現代詐騙集團組織嚴密、分工精細,不僅有專精心理操控的話術設計師、熟悉金融與法規的顧問,還有具備技術背景的駭客。他們擅長利用人性弱點進行精準行銷式詐騙,導致發生千萬房產一夕蒸發,令人防不勝防。
隨著詐騙手法越來越猖獗,我們更應該提高警覺、做好防備。首先,對於不認識的網友或陌生的推銷訊息,應保持懷疑態度,不要輕易提供個人資料、帳戶資訊或身分證號碼。
此外,面對來路不明的網站或連結時,也應格外小心,切勿隨意輸入電子信箱、密碼或其他敏感資訊。若不確定對方或網站的真實性,建議透過官方管道查證,或直接撥打165反詐騙專線尋求協助。
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(臺鐵公司)積極配合行政院推動「新世代打擊詐欺策略行動綱領2.0」政策,與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(鐵警局)於114年3月26日簽署「反詐騙多元化宣導合作備忘錄(MOU)」,建立共同聯防機制,提升民眾風險意識及識詐警覺,強化防護能量並展現杜絕詐騙犯罪之決心。
目前台灣法律詐欺案件幾乎都是從低度量刑,「車手」、「取簿手」等幫助犯,通常都是輕判六個月至一年左右,要判到三年以上的案子幾乎很難看到,即使是主謀詐騙金額上億,也未必會判到三年,導致詐騙集團成員心存僥倖,為所欲為。
法院輕判究其原因,詐騙主謀不易抓,落網的幾乎都是「車手」、「取簿手」等,在詐騙集團分工中,屬惡性相對較輕的人;而且這些被抓到的詐欺犯多為年輕人、失業族,經濟不好才鋌而走險,法官實不忍重判,才會選擇從低度量刑。
據統計,近年來詐騙案被法院判決有罪確定者當中,判刑六個月以下者占四成多;判處一年以上至三年未滿者占三成居次,而被判處拘役者也有二成左右;被判三年以上者連百分之一都不到。不法之徒更直接視詐騙為低風險、高報酬的無本生意,完全關不怕,甚至出獄後又再度行騙。法官必須重新檢討量刑標準,考慮由中度量刑起跳,否則罪犯永遠罰不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