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事社會

環保心‧回收情 營造逆向回收觀,打造零汙染環境

環保心‧回收情  營造逆向回收觀,打造零汙染環境
  「如何棄暗投明,告別沉淪毒品,投入志工行業?」「台灣龍頭金控董事願意放下身段,捲袖撿垃圾?」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,支撐這群來自社會不同角落的志工投入環保?為了追尋答案,《經典》團隊,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志工,書寫他們投入環保行列的心路歷程,並深入解說回收物的物理知識。無論是身價上億的企業家,還是收入只足餬口的勞動者,慈濟近二十萬環保志工,長久以來的耕耘,不只改變台灣人對垃圾的態度,促使企業家推動綠色環保,所掀起的寧靜革命,是台灣的環保成就,更是傲視全球的台灣經驗。

  「每一樣物品都是來自於地球某個地方,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,也不可能憑空消失。」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感嘆的表示。回收物品,說起來簡單,但要做到徹底而有效,是非常不容易的,除了需要許多消費者的配合之外,如何在處理的流程上更有效率,恐怕才是主要的課題。從《環保人‧回收物》的故事裡,我們可以看到,這些志工除了發願之後的盡力之外,懷著感恩之心,用心用腦地去面對這些滋養我們的物質,才是最令人敬佩的。

  投入環保行列曾經遭到白眼,被質疑動機,認為是與拾荒者爭利;也曾不受家人諒解,近乎腹背受敵。但就像志工們所言,他們在掃垃圾的同時,也掃自己的心地,其間掙扎起伏的心境,一如環保志業一路走來的軌跡,不但曲折感人,更極具啟發性。《環保人‧回收物》作者陳世慧,擷取具代表性的二十多位志工撰寫,其中有人承繼家訓,從小愛物惜福;有人在婚姻中在輾轉沉淪,透過環保,轉化了心境;也有人貴為企業家,卻仍勤耕福田,深信為有潔淨的地球,才是留給子孫最好的禮物。

  慈濟基金會創辦人釋證嚴歡喜的表示,在環保站還有許多殘而不廢的勇者,動作雖然殘而不廢的勇者,動作雖不如健康人利索,卻能把身體的功能發揮到極致;就連記綠煇煌的浪子,在環保站學到謙卑,洗滌一身戾氣,回到做人的軌道上。《環保人‧回收物》除了敘述環保志工外,並深入解說「回收物」的物理知識,像是塑膠袋是怎麼誕生的?玻璃瓶是百分百可回收的?紙雖易分解,但對環境無害嗎?餵豬餿水也能變成能源……等,在攜手處理數百萬噸的回收「物」,同時,也將一己的良能,轉化成「人」力的資源再回收。

  《環保人‧回收物》是塊引玉之磚,期望藉由「環保人」的「精神」讓更多人效法,「回收物」的「物理」廣為人知;在人的故事中,我們獲得感動,在物的循環中,我們獲得感恩。大愛感恩科技為共同守護我們的地球,即日起購買《環保人‧回收物》一書,即可兌換「綠色毛氈環保織品」,呼籲「環保織品,生活取代」的低碳生活,為地球節能減碳盡一份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