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去年先後禁止台灣鳳梨、釋迦、蓮霧輸入,今年又以驗出禁藥為由,對石斑魚下禁令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積極將市場轉移到內銷跟其他國家市場因應,但也有不少民眾質疑,為何碰到類似問題就要國人自己吃?對此,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今(7)日回應,這些批評都會當成助力。
面對在野黨批評「台灣檢驗機制不夠完善」,陳吉仲表示,衛福部上市後檢驗100%合格,水產品檢驗過去幾年也檢驗1.8萬件,他更反問「你覺得我們食品安全做得比較好,還是中國」;針對石斑魚事件,喊話國人少吃2到3成鮭魚改吃石斑魚,就能解決問題,遭網友大酸「何不食肉糜?」,陳吉仲今天反問網友「知道現在鮭魚多貴嗎?」強調鮭魚單價從200元漲到300元,還造成很多碳足跡,呼籲民眾不如吃石斑魚!
台灣是個很民主開放的國家,但他最近漸漸感受到束縛感。陳吉仲現在連民眾的三餐都想參與,每次看到有什麼農漁產品滯銷時,SOP就是推給國軍,但國軍的需求量真的有限,所以再把腦筋就動到老百姓身上。
生活在蔡政府底下的台灣人真的很可憐,只要政府碰到難關,國人就要出來幫忙解決,真的不太曉得這個政府是來幫忙解決問題,還是來製造問題給國人,去年3月,中國大陸禁止台灣鳳梨進口時,就喊出要國人多吃鳳梨,那時很多縣市首長、民意代表,帶頭要大家一起吃鳳梨,幫助農民度過難關。但最後產生“排擠效應”,犧牲掉民眾購買其他水果的機會。
農漁民的產品為何多銷往中國,不單只是因為市場大,而是農漁產品有保鮮的問題。從高雄港到中國最近的港口,只要24小時就能到,但如果要到東北亞或東南亞,都會超過24小時。若農漁產品不新鮮,會影響售價、商譽,就需要花更多成本在冷鏈物流上,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佔我們農漁產品的比重那麼高的主因之一。真心希望政府在這件事情上,能少說多做,幫農漁民處理中國問題,找尋更大的市場,並同時解決冷鏈、物流、關稅等問題,而不是把壓力拋回給老百姓去解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