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治經濟

吳朱競逐2020大位權鬥恐激化


【記者洪芊/台北報導】九合一選戰結果今晚出爐,民進黨結構性崩盤、防線全面潰敗,反觀,完全在野的國民黨則是大獲全勝,執政縣市過半囊括15席,等於是贏回3分之2個台灣,令外界跌破眼鏡。國民黨在六都拿下拿下3都,包括整個東台灣、離島3縣市、北港溪以北的中彰雲,及綠色執政20年的高雄市,幾乎都插滿藍旗。藍營寫下「地方包圍中央」的勝選方程式後,選後黨內幾位「太陽」,包括黨主席吳敦義、新北市長朱立倫等人競逐2020大位的權鬥角力程度,勢必將更形激烈。

吳敦義在黨中央發表勝選感言時,場外聚集支持群眾高喊「吳敦義選總統」,吳並主動評論「韓國瑜現象」,到韓國瑜勝選談話談話僅感謝王金平,以「感謝國民黨中央黨部提名我」取代,對吳敦義三字隻字不提,加上此次縣市長選舉,親朱立倫的侯友宜、盧秀燕大贏對手20萬票,朱力挺的張麗善也翻轉雲林綠色執政,得票大勝李進勇超過12個百分點以上,而朱系的陳學聖、高思博雖敗猶榮,得票表現同樣不差,均墊高了朱與吳之間的叫陣籌碼。 

種種跡象,已為選後國民黨內激烈競逐大位的權鬥角力揭開序幕,而黨內初選機制的「遊戲規則」是否改弦易張,勢將成為關注焦點。

只不過,人民雖在地方縣市選舉給了國民黨機會,卻不意味這是台灣人民有意在兩年後,再將國家重擔託付給民進黨。總結今年九合一選戰結果,這是「討厭民進黨」的民意獲勝,而非國民黨獲勝,是滅東廠、教訓小英的民意潮流匯聚形成「韓流」,再推演成票投國民黨。

選後的國民黨哀矜勿喜,還需要進一步釐清整個黨的兩岸路線、核心價值與政策論述,好好地發揮理性監督執政的在野力量,讓選民從這次的「反對民進黨」,進一步轉化成「認同國民黨」,唯有如此,才能在民心思變的大環境中,上演「鐘擺效應」,2020再下一城重返執政。